协会会员注册关闭

会员ID:

会员名称:

密码:

职务: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

地址:

邮编:

固定电话:

单位手机:

传真:

备注: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精准实施背街小巷治理,全力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2023-06-27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东城支队 田颖涛


  一、北京市“背街小巷”治理工作总体情况
  背街小巷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城市主要道路后面的小街道、内街内巷等生活空间。根据不同地域的说法,背街小巷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胡同”、“弄堂”、“巷子”、“坊”等等。
  北京市从2017年开始启动背街小巷治理,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2017年至2019年,核心目标是环境提升。第二个阶段是精细化治理阶段,从2020年至2022年,主要是增加了精细化的要求,彰显不同背街小巷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品质提升阶段,从2023年至2025年,首次提出“精品街巷”的概念。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15.png


  随着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北京市背街小巷的环境和风貌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前期治理工作中,背街小巷的交通治理明显滞后于环境改善,也说明了其交通治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因此,现阶段交通治理成为了整体治理工作成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北京市“背街小巷”交通治理探索
  1、北京市“背街小巷”交通治理探索——基本特征
  北京市城区范围内有着大量的背街小巷(胡同),尤其是在二环路以内区域。现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有的胡同街巷数量已无法精确统计。
  通过归纳,我们认为背街小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特征一:数量多、空间窄、形态不一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现有背街小巷982条,占全区道路总里程的62.9%;平均宽度在8米以下的背街小巷占比高达89%;长短曲直,风格各异,形态万千。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16.png


  特征二:多重功能集于一身
  北京的胡同、背街小巷,是古都文化的载体,各个时期的痕迹在这里交错沉淀。随着时代发展,居民生活的变化,背街小巷的功能也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如今,几乎所有的背街小巷都承载了通行、停车、居民生活休闲等多重功能,书城市功能紧密关联,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条小小的街巷不堪重负,也为治理工作带来较高的难度。
  特征三:管理主体不一
  背街小巷的交通应该由谁来管?到底应该怎么管?目前有些是交警执法管、有些是街道自治管,有些是没人管,管理主体模糊、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情况中,经常出现属地政府和交管部门对某一条街巷应当纳入自治管理还是由交管部门进行执法管理产生争议甚至推诿,使得背街小巷容易成为治理的盲区。
  2、北京市“背街小巷”交通治理探索——治理难点
  正是由于上述特征,在交通治理方面,我们认为有三大难点。
  难点一:空间极度有限,停车资源挖掘难。各条街巷内每天都会上演停车资源争夺战,停车位缺口过大,无法满足附近居民的刚性需求,这也是群众目前对背街小巷交通治理工作的最大诉求;
  难点二:静态秩序混乱,日常管理成本高。资源有限同时带来了停车秩序问题,街巷内车辆见缝插针、随处停放的现象屡禁不止,侵占了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空间,导致了交通事故频发。为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日常管理的负担;
  难点三:通行效率低下,区域微循环不畅。部分区域可达性较差,车辆在较窄街巷中双向会车难度大,常常会通行不畅、拥堵排队,一方面降低了群众出行体验与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会较大影响区域交通整体循环效率。

  3、北京市“背街小巷”交通治理探索——治理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空间窄”带来的资源挤兑问题。核心区内大量的文保区、中央单位,基本否定了大规模的拆、改、扩等大动作,因此,只能通过相对规模较小的治理手段,达到降低街巷内车辆存放量,降低机动车进入街巷的意愿、淡化街巷的交通属性、优化街巷内居民的生活空间,保障街巷内绿色出行路权、改善街巷人文环境的目的。治理思路上,以外拓为主、内修为辅。通过“外拓”开发整合更多的外部停车资源;通过"内修"提升街巷内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加强管理,规范动静态秩序。
  4、北京市“背街小巷”交通治理探索——治理举措
  “外拓”举措一:错时共享。最大程度寻找区域内驻街单位的路外停车资源,以“企业降一点、居民掏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形式,在夜间、节假日等时段共享给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居民停车,从而实现背街小巷内车辆的逐步疏解。例如西总布胡同,先期摸排、掌握了胡同内刚性停车需求数量,通过协调胡同南侧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及恒和医院的停车场,为居民提供了70个停车位共享停放,从而将胡同内车辆全部吸纳到胡同外停放,打造了北京市第一条不停车胡同。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17.png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18.png


  又例如王府井胡同片区,在区交通委的牵下充分利用商圈优势,协调澳门中心、新燕莎购物广场、协和医院、银泰百货等大型单位提供了共享车位600余个,解决了韶九社区、甘雨社区、王府井社区三个社区的居民停车需求。疏解了停车需求后,实现了该区域15条不停车街巷,打造了全市第一个不停车“街区”。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19.png


  “外拓”举措二:盘活资源。在街巷外围,通过借用代征代建用地、边角地等空间,在短期(一般是3-5年)内供居民停放,居民车辆不进入街巷内部。包括东四九条、东晓市街、大方家胡同等,将外围的闲置拆迁滞留地改造为路外停车场,极大地解决了胡同内车辆停放问题。而南锣鼓巷地区,在临近的平安大街北侧开辟了一处大型停车场,优先供南锣鼓巷居民停放,居民可在外围停好车后步行回家。此举实现了区域内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等5条胡同不停车。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20.png


  “内修”举措一:组织优化。通过对背街小巷既有交通组织进行调整,削弱其部分交通功能,在满足安全、有序、畅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争取道路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设定了一个背街小巷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以东黄城根南北街为例。该道路为南北走向,全长2.4公里,路宽7.5-8米,交通组织形式为机动车南向北单行,非机动车顺向混行,反方向设有非机动车专用车道。按照原有交通组织,不合符设置车位条件。但其周边分布着大量老旧居民区,停车资源匮乏,乱停车突出,造成过境机动车通行不畅,非机动车也无处骑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前期,为保障非机动车路权,支队在机非分道线上加装了隔离护栏,但也造成了路面空间的进一步紧张,同时锈迹的护栏也破坏了皇城根遗址区域的景观风貌。
  考虑到北向南方向非机动车骑行量极小,且可绕行并行不远的次干道,通过对路面进行重新渠化,取消了北向南非机动车道并拆除隔离护栏,在道路东侧施划停车泊位120余个;道路西侧严格禁止车辆停放,同时设置明显的标识,提示全路段慢行骑行优先,机动车需进行礼让。改造完成后,该区域动静态秩序大为改观。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21.png


  另一个案例是在南池子地区。其位于故宫东侧,路网条条件较差,进出口分布不均,且被隔离为南北两个片区,中间仅一条窄巷相连接;区域内街巷宽度大多在4-6米之间,断头路较多且街巷曲折复杂,可达性严重不足,导致拥堵频发,且无法保障消防车通行,存在较大隐患。我们对区域内7条道路进行了单行交通组织调整,完善地面标识,并在2处节点采取了"会车先行”措施,明确路权,减少冲突。同时,在区域内施划停车泊位152个。

  另外,王府井地区在部分较窄街巷铺设了“行人优先”提示标识,同时,完善了一系列交通安全出行的提示语言,使得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与温馨。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22.png


  “内修”举措二:适度建设。结合背街小巷内的用地规划和条件,采取“政府立项、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在街巷内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例如苏州胡同、东四六条通过摸排居民需求、建设立体停车楼,基本解决了居民停车需求。目前东城区还有8条街巷正在推进立体停车楼的建设。


E:its网站\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 (384)\u65b0建文件夹\u65b0建文件夹\u56fe片23.png


  “内修”举措三:协同共治、融合管理。在交通整治工作中,疏解和改造是起点,做好日常管理才是长效手段。为解决管理主体和职责权限的问题,交管部门和属地政府也在携手进行探索。东城区在王府井胡同片区打造“不停车街区”的过程中,试点建立了“协同共治、融合管理”的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疏、宣、管、联”。疏,就是前文所述的通过错时共享等措施,拓展停车资源,疏解居民停车刚性需求;宣,是社区居委会对居民进行广泛宣传,敦促居民按照前期停车资源的分配结果规范停车,并发挥日常监督作用;管,属地政府牵头,组织交管部门对街巷内机动车乱停乱放、僵尸车等行为开展执法,最终结果及民意诉求由属地政府兜底处置;联,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居委会发现居民车辆违停时,立即联系车主敦促其立即驶离;居民确有搬家、送医等要事需要临时停放车辆,可向社区申请,由街道办事处向属地交管部门报备,以避免违停受罚。这种模式,目前也逐步进行了推广,具有一定的管理成效,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优化。


  三、一些思考
  “背街小巷”既是“里子”也是“面子”,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虽然北京市在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作为深度参与其中的基层工作者,我也遇到过一些阻力和困惑。在此,有三条粗浅的思考:
  一、积极运用科技成果,不断迭代交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汇集交通信息,把城市道路与背街小巷的动静态相关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并依靠智慧交通系统实现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为公众出行和停车资源配置提供服务,实现背街小巷交通治理工作质的提升。
  二、尽快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和长效机制的整治工作。近年来,北京市的整治工作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各界和群众自治活力,形成了在共商中征求民意、在共治中启发民智、在共享中满足民愿的治理新格局。但是在交通治理方面,因各方切身利益不一致,诉求很难统一,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究出台更加刚性的政策法规与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推动交通治理举措有效落地。
  三、加强人文治理,弱化交通功能,回归背街小巷的生活与文化属性。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北京的背街小巷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了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作用,也被动承载了过多本不应属于它的交通功能。建议在后续交通治理的方案设计中,优先将其纳入城市慢行系统,不断降低其机动车使用强度,为背街小巷“减负”,把胡同慢生活归还给市民,尽最大努力保住历史风貌、留住百姓烟火、延续乡愁情怀、创造安全环境,从而进一步彰显国际范、现代感与烟火气、人文性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

My JSP 'pageLeft_style.jsp' start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