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标准编号 | T/CITSA 66-2025 |
中文名称 | 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评价技术导则 |
英文名称 |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Road Traffic |
提出单位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发布单位 |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
发布日期 | 2025-08-28 |
实施日期 | 2025-09-30 |
起草单位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长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要起草人 | 邓兴栋、张晓明、张晓春、曾滢、马莹莹、伍速锋、杨晓光、狄德仕、马小毅、安健、汪涛、周茂松、李红宝、陈先龙、秦筱然、曹雄赳、龚华天、黄泽、王森、韩聪颖、孙泽彬、张海林、吕明、魏文术、韦佳、苏红、李鑫、何鸿杰、褚丽晶、陈维立、张继勇、林兰平、王亚东、郑莹泉、曾令宇、邹磊 |
标准主要内容 |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评价的相关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现状道路交通可达性评估,交通治理和规划设计等方案评估也可参考使用。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的概念,规范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助推城市道路及相关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
标准亮点 | 1、首创统一技术框架:针对行业长期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首次构建了系统化的评价流程、数据采集要求及指标体系,解决了概念理解不一、数据差异大等痛点,填补了该技术领域标准的空白; 2、创新建立双维度指标体系:包括路网可达性、服务可达度等两种类型、16项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前者量化路网基础性能,后者评估服务获取便利性,支持多交通方式、多对象类型、多要素叠加评价,助推城市现代化治理; 3、注重实践导向:明确数据采集规范、等级划分及结果要求,直接服务于路网优化、设施选址等城市治理场景,标准编制过程中深度结合了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交通与城市治理项目实践经验。 |
查看 |